摘要:随着TikTok、Instagram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,越来越多的年轻投资者不再依赖传统财经媒体或专业理财顾问,而是转向“理财网红”(finfluencers)获取投资建议和理财技巧。
随着TikTok、Instagram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,越来越多的年轻投资者不再依赖传统财经媒体或专业理财顾问,而是转向“理财网红”(finfluencers)获取投资建议和理财技巧。这些网红通过短视频、图文和直播等形式,向数百万粉丝分享股票推荐、加密货币预测及个人理财经验,极大地提升了金融知识的普及度和可及性[1][。
在全球范围内,像Graham Stephan和Andrei Jikh这样的理财网红,以其理性、谨慎的投资观点赢得了大量关注,推动了“财经内容创作者”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。在东南亚地区,新加坡的“The Woke Salaryman”、马来西亚的Suraya Zainudin以及印尼的Prita Ghozie和Fellexandro Ruby等人,凭借本地化和故事化的内容,成功吸引了年轻数字原住民群体,促进了区域内的金融素养提升。
然而,理财网红领域的低门槛也带来了严重的风险。部分无资质的网红为了流量和收益,传播过于简化甚至误导性的投资建议,甚至参与“拉高出货”等欺诈行为。2023年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起诉了多名YouTube网红,指控他们未披露收取股票发行方报酬,推广存在风险的股票,违反证券法。加密货币领域的“BitBoy Crypto”创始人Ben Armstrong也因推广崩盘的山寨币而被起诉,暴露了加密货币推广的灰色地带。
更令人警惕的是“Save My Cent”庞氏骗局,一名匿名理财网红诱导数千名粉丝投资伪装成“高收益储蓄项目”的骗局,导致大量受害者血本无归。东南亚同样出现类似事件,菲律宾的“Coach Karl”因推广加密货币项目被揭露为“拉地毯”骗局而遭遇舆论风暴,泰国的@MoneyCoachTH也因炒作可疑交易平台引发争议。
各国监管机构已开始行动。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(FCA)、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、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及印尼金融服务管理局(OJK)均出台相关规定和警示,打击未经授权的金融推广,保护投资者权益。但监管仍难以跟上社交媒体内容传播的速度和广度。
理财网红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个性化和亲和力建立信任社区,但这也掩盖了他们缺乏专业资质或隐藏的利益动机。金融知识普及固然重要,但媒体素养同样不可忽视。年轻投资者应将网络理财建议视为参考起点,务必核实信息,咨询持牌专业人士,警惕任何承诺快速致富或保证回报的言论,避免陷入投资陷阱。
总之,理财网红作为数字时代金融教育的新兴力量,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普惠金融机遇,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。只有通过加强监管、提升公众金融与媒体素养,才能真正实现社交媒体金融内容的健康发展,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
近日,彭亨关丹警方通报,一名58岁家庭主妇因轻信Facebook上推广的虚假股票投资项目,累计损失高达150,190令吉。
近日,吉兰丹哥打峇鲁警方通报,一名57岁前油气钻井工人因轻信一家声称提供“伊斯兰教法合规”股票投资公司的高额回报计划,投资本金达15万令吉,承诺年利率18%,三年期内每季度支付利润约6,700令吉。
近日,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发生一起令人警醒的投资诈骗案件:一名72岁的前会计师因轻信WhatsApp上的投资信息,最终损失超过30万令吉。
一场原本充满希望的网络邂逅,最终却让一名本地女销售与市场高管陷入了巨额损失的噩梦。